loading..

您好!欢迎访问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

首页

本科教育教学

位置: 首页 - 本科教育教学 - 正文

吉财本科专业建设巡礼 |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

浏览:

日期:2024-06-22

专业简介

  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美誉的经济学家袁孟超教授从上海财经大学来我校讲学,开启了经济学教育教学。1995年经吉林省教委批准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招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1998年经济学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并获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5年理论经济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的重点学科验收。2014年,经济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省级品牌专业”。2017年,经济学院被中宣部确定为重点支持的七家“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之一,东北三省仅有我校一家,这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和科研高地。2018年,理论经济学科被评为省级优势特色“一流学科A类”,经济学专业被评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2019年,经济学专业获评国家“双万”计划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经济学院获批“吉林省高校经济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1年,经济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建设。2022年,获批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3年,获评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2024年,申请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经济学院被评为长春市三八红旗集体。

设计理念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因材施教、特殊培养”的培养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学术为根,创新为魂”的育人理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重学术、高精尖”的育人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以国家一流本科经济学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为抓手,从确立价值导向、提高人文素养、夯实理论基础、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等优化培养模式,把价值、素养、知识、能力素质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国际化“六位一体”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为教改基地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具有国际视野和向经济管理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学专门人才。

经济学专业(基地班)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特色

第一,分类、分流培养,完善学术导师制度,探索建立创业导师制度

学院积极倡导研究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加强“学科交融和社区支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区分课程模块,实现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科学前沿课,组织学术沙龙、读书报告、兴趣讨论、科研小组等,拓展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发现兴趣、加强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发展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多方位学术空间。学术型人才着重强化基础、注重理论、重视通识,加大学习挑战度和难度,注重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训练。实践型人才强化应用型课程学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班学生采取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导师模式,为每位学生遴选学术导师;探索为实践应用型人才遴选创业导师。

第二,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提高课程挑战度

2019年,经济学院被确立为吉林省高校经济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新文科建设目标指引下,进一步明确经济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经济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引入课堂,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综合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构建“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在当代中国经济中加入专题研究,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打造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课程;加大数学、英语和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学习,基地班学生直通进入数学A班和英语A+班,作为学生理解国情、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理论结构体系的抓手;注重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培养,重视经济社会调查和文献检索等资料收集方法的训练,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辨分析、经济史(思想史)分析、哲学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计量经济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分析等多样化的经济学数学分析方法;强化经济学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致用功能;加强研究型、研讨型以及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构建科学完整的教材体系,整合马工程重点教材,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确保教材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建立教材质量评估机制,对教材的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追求卓越教学

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师课程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大班化和小班化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积极探索非标准化考试,采用“教师主讲、学生辅讲、大家提问、专题研讨”的方法,做到教学互动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强化学生学术能力训练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构建研究性学习机制,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通过课堂写作、导师指导、课外研讨等多个环节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和省级科研基地,探索教师国家科研项目课程化转化机制,鼓励学生早进团队,早进项目,早进课题,提升科研能力。实施名著阅读工程。开设科研方法训练课程。建立本科生科研立项研究制度和大学生优秀论文竞赛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和参加学术论坛,激发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构筑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通,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统筹优化劳动教育类课程,依托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实习实训等劳动教育内容,探索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课题调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三下乡、田野调查、劳动教育、参与教师课题调研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第六,搭建国际化培养及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构建开放型、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化培养交流和学习机制,包括以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跨国经济学专业培养为重心的双语或全英文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如海外访学及实习计划、全英文短期(暑期)课程(海外教授讲授),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夏(冬)令营、全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预研计划交流选拔、高水平国际会议参会、国际实践等。为学生国际化培养、接触科研领域前沿、参与科研实践创造条件。探索设立学生出国留学、访问资助基金。





联系我们

邮箱:admin@jiufe.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邮编:130117

互联网www.lemondedesjeux.com